翻译: English 繁體中文

哥林多后书 第五章

因看到死而事奉

因看到我们的死而在事奉中充满信心

5:1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
  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5:2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
  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

5:3 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
5:4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
  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
  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5:5 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神,
  他又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原文作“质”)。

5:6 所以我们时常坦然无惧,
  并且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

5:7 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5:8 我们坦然无惧,
  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

因看到神的审判在事奉中畏惧

5:9 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
  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

5:10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
  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5:11 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人
  但我们在神面前是显明的,盼望在你们的良心里也是显明的。

5:12 我们不是向你们再举荐自己,
  乃是叫你们因我们有可夸之处,
  好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有言可答。

5:13 我们若果颠狂,是为神;
  若果谨守,是为你们。

因看到基督的死驱使我们事奉

5:14 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
  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

5:15 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
  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5:16 所以我们从今以后,
  不凭着外貌(原文作“肉体”。本节同。)认人了。
  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

5:17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
  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5:18 一切都是出于神,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
  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

5:19 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
  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
  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

5:20 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
  就好像神借我们劝你们一般。
  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

5:21 神使那无罪的(“无罪”原文作“不知罪”),替我们成为罪,
  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问题讨论

第1-8节 在生与死之间,你更喜欢哪一个?
对于死后,你盼望的是什么?
第9-10节 基督徒将面临哪种审判?
这是如何激励你参与事奉的?
第11节 我们有没有可能劝人信主?你会如何去劝?
第15节 在信主之前,我们是谁?在信主之后,我们是谁?
你希望那些信主的人在行为上有哪种改变?
第16节 世界是如何分别人的?
神是如何分别人的?
第18-19节 在给人介绍基督时,你是如何解释和好这个概念的?
第20节 使者的作用是什么?你如何看自己是基督的使者的?
这个概念的权威和责任是什么?

注释

不可朽坏的身体

哥林多后书 5:1-4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注意到他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里使用了类似的表达方式:“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变成”原文作“穿”。下同。),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哥林多前书 15:51-54】他用“地上的帐棚”来指现在属肉的身体,而永存的则是复活的,永恒的身体。

没有人希望他的身体朽坏和死亡,虽然这也许是我们最能肯定要发生的事。我们都注定要死。没有像某些假宗教宣称的所谓轮回。反之,“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 9:27】然而,死对圣徒来说只是进入极好无比,一个永恒的,不可朽坏的新家的门。


凭据

哥林多后书 5:5 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神,他又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原文作“质”)。

圣徒一定会有永恒的生命。那些在基督里的有永恒的保证,圣灵保证了那个事实。因为,“他又用印印了我们,并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原文作“质”)。”【哥林多后书 1:22】并且,“你们既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原文作“质”),直等到神之民(“民”原文作“产业”)被赎,使他的荣耀得着称赞。”【以弗所书 1:13-14】

神造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神造我们是为了通过把罪人赎到永恒的生命里来显示出他的恩慈。“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你们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彼得前书 1:4-5】


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

哥林多后书 5:6-9 所以我们时常坦然无惧,并且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

保罗给腓立比的圣徒写到:“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该挑选什么。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腓立比书 1:22-24】,这回答了在一个人死后是立刻与主同在还是进入某种历时数千年的“灵魂休眠”状态这个问题。因为如果后者是真的,那么保罗就不会感到两难。因为在他看来两个选择是:

  1. 在肉身里劳苦
  2. 离世与基督同在

在他看来第二种选择不是进入某种灵魂休眠状态,如果是那样的话,他会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他情愿为主成就工夫的果子。所以基督徒在死的时候就将与主同在。因为离开身体便是与主同住。


在基督台前

哥林多后书 5:10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虽然圣徒不将被定罪,但我们将因我们是如何事奉主的而受到检验,任何恶行将被烧毁,而任何善行将受到赏赐。经上说:“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秸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它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哥林多前书 3:11-15】又如但以理书上所记的:“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但以理书 3:11-15】

这也是耶稣所讲的几个寓言的应验,比如天资的寓言,十锭银子的寓言,忠心有知慧的仆人的寓言,儆醒的仆人的寓言,以及在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里讲的山羊与棉羊的审判。

“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因为晓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赏赐。”【以弗所书 6:7-8】


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人

哥林多后书 5:11 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人。但我们在神面前是显明的,盼望在你们的良心里也是显明的。

正如他在前面说过的那样,我们都将受到审判,特别是教师。约翰写到:“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翰一书 4:18】因为我们都不是完全的,审判这个事实就使人惧怕。这是激励保罗的对主的畏惧的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则是保罗为失落的人而感到惧怕。如果你还没有为神的国劝人,那么什么才能够激励你这么做呢?

注意到保罗假定人是可以被劝的——人不是玩偶。人不是“完全堕落的”以至于不可能靠讲道理来劝他们。关于保罗,经上记着说:“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和希利尼人。”【使徒行传 18:4】福音可以劝讲道理的人。比如,注意到在彼得的第一个讲道结束的时候:“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使徒行传 2:40】

有些人,“但这些人毁谤他们所不知道的。他们本性所知道的事与那没有灵性的畜类一样,在这事上竟败坏了自己。”【犹大书 1:10】在他们中间有很多是笃信宗教的人。但福音是为那些讲道理的人的,他们真诚地听,可以为真理所劝。


值得举荐的行为

哥林多后书 5:12 我们不是向你们再举荐自己,乃是叫你们因我们有可夸之处,好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有言可答。

讲道理的人要检验的事情之一就是传信人的真诚。有很多人为了促进他们的某个特殊的目标而误导人,只有天真、易上当的人才不检验传信的人。比如,传信的人能从此得到什么?他为此得到报酬吗?保罗不得任何报酬。反之,他得到的是逼迫。因为他的信息,他被自己的人——犹太人——逐出,受到死的威胁。无论走到哪里他都面临敌对。就真诚和深信而言,在保罗身上没有任何经不起检验的东西。很少有“传道人”在今天有这样的凭据。

保罗用这种方式说话是因为他面临着哥林多人追慕名人的问题。这种问题今天也很严重。我看到惯穿基督教的大部分历史直到今日,很多基督徒就像没脑子的遥控飞机一样追随名人,他们不思考,只为外表所吸引。耶稣说当时假冒为善的宗教精英:“他们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见,所以将佩戴的经文做宽了,衣裳的䍁子做长了。喜爱筵席上的首座,会堂里的高位。又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安,称呼他拉比(“拉比”就是“夫子”)。”【马太福音 23:5-7】他对他们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马太福音 23:25】“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马太福音 23:27】


颠狂?

哥林多后书 5:13 我们若果颠狂,是为神;若果谨守,是为你们。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被看作是颠狂的,那么我们是因为神的原故被藐视。比如保罗在向非斯都传福音时说:“‘然而我蒙神的帮助,直到今日还站得住,对着尊贵、卑贱、老幼作见证。所讲的并不外乎众先知和摩西所说将来必成的事,就是基督必须受害,并且因从死里复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传给百姓和外邦人。’保罗这样分诉,非斯都大声说:‘保罗,你癫狂了吧!你的学问太大,反叫你癫狂了。’”【使徒行传 26:22-24】别人这样指控他,但他回答说:“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使徒行传 26:26】所以这里保罗不是说他是颠狂的,而是有人因为他敬神而把他看作是颠狂的。事实上,“耶稣的亲属听见,就出来要拉住他,因为他们说他癫狂了。”【马可福音 3:21】

因此,作为一个基督徒,受到嘲弄,被看作颠狂或诸如此类,不应觉得希奇。但事实上要讲道理。正像保罗那样,虽然不信的人把他看成是颠狂的,但讲道理的人尊敬他,把他看作是讲道理的。


基督的爱激励我们

哥林多后书 5:14 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

他在前面说到对神的敬畏激励他。在这里,他说到基督的爱对他的激励。他说的不是他对基督的爱,而是基督对那些基督替他们死的人的爱。“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 4:19】还有,“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拉太书 5:6b】爱是一个伟大的动力。保罗说帖撒罗尼迦圣徒所受的劳苦就是出于爱:“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帖撒罗尼迦前书 1:3b】

因为基督是替所有的人死的,这就暗示所有的人都需要得救。约翰写到:“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翰一书 2:2】因此,这就趋使我们走出去,向世界传播福音。但加尔文主义“有限救赎”的概念则与这个推理相悖,有些人被灌输了这个概念,加尔文主义还有其它几个概念也同样。因此,现代传道的发展是加尔文教条衰退的一个结果。今天,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去分享福音,拯救失落的人。


为耶稣而活

哥林多后书 5:15 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在一个人成为基督徒时,这个人就保证效忠于耶稣基督,要耶稣基督作自己的主,有按耶稣基督的话去做的意愿。“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罗马书 10:13】那么在耶稣看来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说:“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我的话行呢?”【路加福音 6:46】称耶稣为“主”就是保证有遵耶稣的话而行的意愿。因此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马太福音 7:21】基督徒活着就是要事奉耶稣基督。但下一节表明,虽然这对圣徒来说是自然的,但事实上无不需要训练。因为,甚至在他当时,保罗是这样概括大多数基督徒的(的确,基督徒事工的同工):“别人都求自己的事,并不求耶稣基督的事。”【腓立比书 2:21】

这在你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作一个非此即彼的的鉴定,你是在为你自己活,还是为耶稣基督活呢?你应在哪些方面改进呢?


新造的人

哥林多后书 5:16-17 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原文作“肉体”。本节同。)认人了。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耶稣问到:“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马太福音 12:48-50】这就是属灵的基督徒对谁真正是他们的家庭这个问题的看法。虽然一个人对他肉身家庭有应尽的责任。(“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提摩太前书 3:5】),但神的家庭是永恒的,应该优先。“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加拉太书 6:10】“弟兄们,我对你们说,时候减少了。从此以后,那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乐的,要像不快乐;置买的,要像无有所得;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因为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了。”【哥林多前书 7:29-31】那么世俗地位和种族背境又如何呢?“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歌罗西书 3:11】

这不仅仅是位置的问题。当一个人由神生时,就有真正的变化发生,他们不再是原来必死的属世的人。记得在第三章里保罗为此责备哥林多的圣徒,如我们所说:“作为凡人”。“你们仍是属肉体的,因为在你们中间有嫉妒、分争,这岂不是属乎肉体、照着世人的样子行吗?有说:‘我是属保罗的。’有说:‘我是属亚波罗的。’这岂不是你们和世人一样吗?”【哥林多前书 3:3-4】对于信徒的行为有与世人不同的希望。圣徒不能以“这是人的本性”来作为借口,因为由神生的人就不再仅仅是人,而是新的被造物。圣经是如何说那些人:“倘若他们因认识主救主耶稣基督,得以脱离世上的污秽,后来又在其中被缠住制伏,他们末后的景况就比先前更不好了。”【彼得后书 2:20】的呢?圣经说:“俗语说得真不错:‘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这话在他们身上正合式。”【彼得后书 2:22】因为这种人表现出他们还没有成为新造的人,而只是假基督徒。然而,“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拉太书 6:15b】


基督的使者

哥林多后书 5:18-20 一切都是出于神,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借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

福音的中心主题就是神使罪人通过信耶稣基督而与神和好。神不将,而且永远不会将这种人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在希伯来书第八章里提到,作为新约的条款之一,神保证:“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希伯来书 8:12】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是一本书的话,这就好比那些记着他过犯的章节将被撕掉,烧毁,并被抛弃,而他将为所剩下的得到赏赐。“你们从前与神隔绝,因着恶行,心里与他为敌。但如今他借着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们与自己和好,都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把你们引到自己面前。”【歌罗西书 1:21-22】

神命定人们通过基督徒向他们传福音与他和好。因此,虽然神在使徒行传第十和第十一章里派了一个天使到哥尼流那里去称赞他的善工,但神却要他去请彼得来:“他有话告诉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使徒行传 11:14】得救是因着信来的,然而“信道是从听道来的”【罗马书 10:17a】那个信息当常在信徒的嘴上。因为我们要作基督的使者。

现在看一下:“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这句话在那些属于归正神学的人看来似乎奇怪,因为归真神学认为一个人对这种事没有任何控制,而神预先决定了谁要信和谁不信,一个人的自由意识对这件事不起任何作用。但事实上归正神学在这件事上(和很多其它事上)是错误的。人不是玩偶。他们可以被影响,就如这里和其它我们看到福音被传的地方所表明的那样。如果事实上他们的归宿已经事先就定好了,“求”又有什么用处呢?人可以被影响,而这个影响会关系到他们的归宿。注意到在彼得的第一次布道快要结束的时候,“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使徒行传 2:40】

恳求、求、说理都是我们可以在圣经里看到传福音时使用的表达方式。这是作基督的使者的一部分。因此在你传福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内容,还要考虑传福音的方法,表达的方式和态度。要考虑恳求和求人信。


为我们称义而替我们成为罪

哥林多后书 5:21 神使那无罪的(“无罪”原文作“不知罪”),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我认为两者指的都是在众人里的名声。我们真是神的义吗?不是。但是我们的罪因为基督所流的血而被赦免,我们就得以在神的面前称义,在众人面前显示出神的义。这义不是靠遵行律法,而是靠信得来。“但如今,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有律法和先知为证: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马书 3:21-24】这样,我们就成了基督的使者,以我们自身作为他的义的见证。

但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这一节在把神描绘成不公义的。他们把神看作是把罪加在无辜的人身上。然而经上说:“ 定恶人为义的,定义人为恶的,这都为耶和华所憎恶。”【箴言 17:15】无需任何赎价就把有罪的人当作无罪,那是不公义的;给无辜的人定罪,也是不公义的。如果说神做这样的事,就是把神描绘成不公义的。

但神安排了一些事件,使得耶稣在公众中的名声受损。虽然他是无辜的,却公开地被定为罪人。因为神的公义,他要补偿不公受难的人。这是公义所必需的。神因此要补偿基督。用自己的血,基督为世人的罪付出了赎价。他就是这样替我们成为“罪”(被不公地定为罪人),最后使我们成为神的义的对像。

以赛亚书提到:“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以赛亚书 53:4b】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以赛亚的意思是说:“我们却错误地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加尔文主义者甚至认为基督,神的无辜的羔羊,是受到了神的诅咒。要当心加尔文主义。


2022年01月26日